“情”为何物?——反思公共领域研究的理性主义范式

被引:50
作者
袁光锋
机构
[1]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公共领域; 理性主义; 情感; 哈贝马斯;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6.09.008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在公共领域的研究中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范式被最广泛使用。近些年来,这一范式遭到越来越多的反思和批判。本文回顾和比较了对理性主义范式进行反思的几种以"情感"为视角的路径。其中,弗雷泽回应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提倡多元的公共领域模式。围绕这一研究,有学者将"情感"视为一种公共实践的方式;林郁沁等学者将"公众"视为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构成,讨论了"情感"与"公众"形成之关系,以及公众情感与政治权威的互动;克劳斯、纳斯鲍姆等反对"认知—情感"的二元对立模式。克劳斯提出了"一种新的激情政治",将理性与情感容纳在一起,指出情感在理性判断中的作用。本文最后指出了"情感"视角对于理解公共领域以及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网络民粹事件中的情感动员策略及效果——基于2002-2015年191个网络事件的内容分析 [J].
郭小安 ;
王木君 .
新闻界, 2016, (07) :52-58
[3]   当代史学的“情感转向”: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和情感史研究 [J].
王晴佳 .
史学理论研究, 2015, (04) :127-130
[4]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 [J].
陈颀 ;
吴毅 .
社会, 2014, 34 (01) :75-103
[5]   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 [J].
郭小安 .
国际新闻界, 2013, 35 (12) :56-69
[6]   情感与认知——玛莎·纳斯鲍姆情感理论概述 [J].
左稀 .
道德与文明, 2013, (05) :135-142
[7]   中国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及其理论解释——以农民集体下跪事件为重点的实证分析 [J].
王金红 ;
黄振辉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01) :152-164
[8]   从同情到尊敬——中国政治文化与公共情感的变迁 [J].
成伯清 .
探索与争鸣, 2011, (09) :46-50
[9]   情绪与决策:躯体标记假设及其研究新进展 [J].
周佳 ;
马剑虹 ;
何铨 .
应用心理学 , 2011, (02) :160-168
[10]   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J].
成伯清 .
探索与争鸣, 2009, (10) :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