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

被引:108
作者
郭小安
机构
[1]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社会抗争; 谣言; 情感动员; 抗争剧目;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3.12.005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与西方"依法抗争"、"依理抗争"不同,受资源和参与渠道限制,中国的网络抗争往往表现出"以势抗争"、"以死抗争"的形态,愤怒、悲情、戏谑等情感成了事件发展的重要线索。因此,中国的网络抗争很大程度上并不遵循理性计算的逻辑,而是情感动员的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谣言,谣言与情感动员的互动是贯穿网络抗争事件的主线。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Problem solv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s on the Internet: Rumor as social cognition [J].
Bordia, P ;
DiFonzo, N .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4, 67 (01) :33-49
[2]   网络谣言的政治诱因:理论整合与中国经验 [J].
郭小安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 66 (03) :120-124+129
[3]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认知机制分析 [J].
孙静 .
创新, 2013, 7 (02) :93-98
[4]   网络政治抗争类型学研究——以2008-2010年为例 [J].
谢金林 .
社会科学, 2012, (12) :25-34
[5]   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 宜黄事件再分析 [J].
吕德文 .
社会, 2012, 32 (03) :129-170
[7]   中国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及其理论解释——以农民集体下跪事件为重点的实证分析 [J].
王金红 ;
黄振辉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2 (01) :152-164
[8]   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 [J].
朱力 ;
曹振飞 .
社会科学研究, 2011, (04) :83-89
[9]   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J].
于建嵘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1-5
[10]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J].
张雷 .
政治学研究, 2007, (02) :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