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 宜黄事件再分析

被引:96
作者
吕德文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钉子户; 抗争政治; 媒介动员; 宜黄事件;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2.03.001
中图分类号
D669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F293.3 [房地产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1 ; 020205 ;
摘要
宜黄事件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它颠覆了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刻板印象,创造了一个新的抗争政治类型。宜黄事件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钉子户抗争事件,在进入媒体的视野之前,它只是底层政治的一部分,当事人采用的基本上属于"弱者的武器"的方式,并且是地方性的、特殊的和双轨的,显著性和协同性都不高。由于媒介动员将政策的内在张力呈现于公众视野,钉子户利用这一政治机遇结构,不断创新了抗争表演,从而使宜黄事件发生了规模转变和极化,最终使事件发展成为一场要求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发动制度变革的专业化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宜黄事件也就具有了普适性的、模式化的和自主的特征。宜黄事件的遣散是因为钉子户和媒体的抗争目标出现了竞争,而并非明确的适度制度化所致,这是当代中国国家建设中"反体制"的体制重建的一部分。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70
页数:42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表演式抗争:景观、挑战与发生机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 [J].
黄振辉 .
开放时代, 2011, (02) :71-84
[2]  
年度人物微博客[J]. 本刊编辑部.南方人物周刊. 2010(45)
[3]   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 [J].
申端锋 .
开放时代, 2010, (06) :5-23
[4]   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 [J].
田先红 .
开放时代, 2010, (06) :24-38
[5]   “反”体制的想象与共谋 [J].
张慧瑜 .
南风窗, 2010, (03) :89-91
[7]   精英型与草根型框架借用比较失地农民与知识精英的集体抗争 [J].
黎相宜 .
社会, 2009, 29 (06) :107-126+225
[9]   “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J].
董海军 .
社会, 2008, (04) :34-58+223
[10]   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 [J].
折晓叶 .
社会学研究, 2008, (03) :1-2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