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鞭打快牛”到效率驱动:中国区域间碳排放权分配机制研究

被引:82
作者
钱浩祺 [1 ,2 ]
吴力波 [2 ,3 ]
任飞州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
[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3] 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碳排放权分配; 碳排放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低碳专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设计合理的区域间碳排放权分配机制对于中国温室气体达峰目标的实现和减排成本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技术异质性在内的多因素碳排放权分配理论模型,明确了全国碳减排总量目标、本地区排放总量、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以及本地区碳排放效率四个因素对碳排放权分配的影响机制。利用中国企业级低碳专利数据作为低碳技术水平的代理变量,考虑碳市场试点的政策冲击,本文基于消费侧和生产侧碳排放视角,利用随机前沿模型估计了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并使用估算效率值对碳排放权的地区分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碳排放基于消费侧责任计算时,基于产出或排放量的分配机制将分别比基于多因素的分配机制额外带来1.61%和0.47%的工业总产出损失,而当碳排放基于生产侧责任计算时,仅基于产出或排放量的分配机制将分别比基于多因素的分配机制额外带来0.68%和0.21%的工业总产出损失。与此同时,当分配机制中考虑了碳排放效率时,基于消费侧和生产侧的不同分配会使部分地区产生较大的分配差异,能源生产省份在生产侧核算下需要承担更高碳减排量,以内蒙古为例,其减排量比消费侧核算下高出约65%,而电力调入省份在消费侧核算下需要承担更高碳减排量,以河北为例,其减排量比生产侧核算下高出约83%。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102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中国实施省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成效 [J].
张成 ;
史丹 ;
李鹏飞 .
财贸经济, 2017, 38 (02) :93-108
[2]   碳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J].
谌莹 ;
张捷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 33 (08) :47-63
[3]   从“污染天堂”到绿色增长——区域间高耗能产业转移的调控机制研究 [J].
汤维祺 ;
吴力波 ;
钱浩祺 .
经济研究, 2016, 51 (06) :58-70
[4]   碳排放的国家责任核算方案 [J].
彭水军 ;
张文城 ;
卫瑞 .
经济研究, 2016, 51 (03) :137-150
[5]   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彭水军 ;
张文城 ;
孙传旺 .
经济研究, 2015, 50 (01) :168-182
[6]   基于动态边际减排成本模拟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选择机制 [J].
吴力波 ;
钱浩祺 ;
汤维祺 .
经济研究, 2014, 49 (09) :48-61+148
[7]   能源使用、碳排放与我国全要素碳减排效率 [J].
张伟 ;
朱启贵 ;
李汉文 .
经济研究, 2013, 48 (10) :138-150
[8]   借鉴欧盟分配原则的我国碳排放额度分配研究——基于ZSG环境生产技术 [J].
苗壮 ;
周鹏 ;
李向民 .
经济学动态, 2013, (04) :89-98
[9]   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及碳减排潜力研究 [J].
徐盈之 ;
张赟 .
财贸研究, 2013, 24 (02) :50-59
[10]   总量控制、区际排污指标分配与经济绩效 [J].
乔晓楠 ;
段小刚 .
经济研究, 2012, 47 (10) :1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