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律主体批判

被引:37
作者
韩旭至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关键词
法律主体; 人格; 人工智能; 人类中心主义;
D O I
10.13796/j.cnki.1001-5019.2019.04.010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法律人格扩展论""人工智能发展论""有限人格论"是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理论的三大论据。针对这些论据,可对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理论展开批判。首先,在法律人格理论层面上,"法律人格扩展论"的主张不合法理。法律人格发展至今始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人的内涵外延无法涵盖人工智能,法人亦与其背后的自然人密切相关。其次,在人工智能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发展论"的幻想不切实际。现阶段人工智能虽具自主性,但不具意识、意志和理性。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科幻想象亦绝不能成为法治的注脚。最后在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制度构建层面上,"有限人格论"的设想无法操作。其无法解决具体制度设计中的矛盾,无法实现法律的作用,且不当转移了责任风险,最终将有害于人的权利保障。因此,人工智能无法成为法律主体。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前瞻性刑法思考 [J].
刘宪权 ;
房慧颖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3 (01) :108-117
[2]   法律如何调整变化的社会——对“持法达变”思维模式的诠释 [J].
陈金钊 .
清华法学, 2018, 12 (06) :79-93
[3]   论智能机器人的工具性人格 [J].
许中缘 .
法学评论, 2018, 36 (05) :153-164
[5]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行为道德伦理与刑法规制 [J].
刘宪权 .
比较法研究, 2018, (04) :40-54
[7]   用现行民法规则解决人工智能法律调整问题的尝试 [J].
杨立新 .
中州学刊, 2018, (07) :40-49
[8]   “电子人”法律主体论 [J].
郭少飞 .
东方法学, 2018, (03) :38-49
[10]   论人工智能体刑法适用之可能性 [J].
马治国 ;
田小楚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2 (02) :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