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行为道德伦理与刑法规制

被引:89
作者
刘宪权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道德伦理; 刑法规制; 刑法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机器人伦理是设定机器人法律制度的前提与基础,本质上服务于人类利益。机器人伦理主要针对具有"独立意志"的智能机器人,具体包括机器人道德、机器人社会关系等。具体设计机器人法律制度时,应体现机器人伦理的基本内容,秉持承认与限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承认机器人的限制性主体地位;二是承认机器人权利,此种承认具有功利主义色彩,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利益。智能机器人的行为应受刑法规制,智能机器人的权益也应受到刑法保护。刑法视野下的智能机器人具有犯罪主体地位,能够实施绝大部分犯罪并承担相应刑事责任;与此同时,智能机器人应享有财产权等权利,侵害机器人权利的行为可能构成相应犯罪。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5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J].
吴汉东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28-136
[2]   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 [J].
王迁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48-155
[3]   机器人怎么可能拥有权利 [J].
甘绍平 .
伦理学研究, 2017, (03) :126-130
[4]   论机器人权利 [J].
杜严勇 .
哲学动态, 2015, (08) :83-89
[5]   机器人不是人,是机器,但须当人看 [J].
封锡盛 .
科学与社会, 2015, 5 (02) :1-9
[6]   现代军用机器人的伦理困境 [J].
杜严勇 .
伦理学研究, 2014, (05) :98-102
[8]   法律主体概念及其特性 [J].
胡玉鸿 .
法学研究, 2008, (03) :3-18
[9]   “法律人”建构论纲 [J].
胡玉鸿 .
中国法学, 2006, (05) :31-46
[10]   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 [J].
马骏驹 ;
刘卉 .
法学评论, 2002, (01) :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