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人”法律主体论

被引:150
作者
郭少飞
机构
[1] 河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电子人; 自主性; 法律主体;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8.03.005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已非纯受支配之客体,在法律上应设定为"电子人"。其依据在于:实践中人工智能主体已有成例或官方建议;历史上,自然人、动物或无生命体法律主体的演化表明,存在充足的法律主体制度空间容纳"电子人";法理上,现有法律主体根植之本体、能力与道德要素,"电子人"皆备。由外部视之,人工智能现有及潜在的经济、社会、文化、伦理影响以及对哲学范式的冲击,促使既有观念、模式、体系开始转换,"电子人"的法外基础已然或正在生成并强化。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权利及其风险规制 [J].
张玉洁 .
东方法学, 2017, (06) :56-66
[2]   关于人工智能的价值反思 [J].
孙伟平 .
哲学研究, 2017, (10) :120-126
[3]   控制的危机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情境 [J].
段伟文 .
探索与争鸣, 2017, (10) :7-10
[4]   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 [J].
袁曾 .
东方法学, 2017, (05) :50-57
[5]   论人工智能的民事责任:以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 [J].
司晓 ;
曹建峰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66-173
[6]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从认知科学五个层级的理论看人机大战 [J].
蔡曙山 ;
薛小迪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53 (04) :145-154
[7]   欧盟和美国两大脑研究计划之近况 [J].
顾凡及 .
科学, 2014, 66 (05) :16-21+4
[8]   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语境 [J].
刘洋 .
理论月刊, 2014, (03) :37-40
[9]   当代西方动物权利研究评述 [J].
武培培 ;
包庆德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 29 (01) :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