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法哲学思考

被引:124
作者
龙文懋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 理性主体; 欲望主体;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8.05.058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现代法律制度预设的主体是理性主体。后现代哲学家宣称"主体死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主体的消亡,而应理解为理性主体哲学观念的破碎以及理性法律主体预设的修正。与理性主体预设相对,法律上还有一个欲望主体的预设,该预设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思考法律主体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维度,从而为法学上关于法律主体的规划提供了新的依据。该文以拉康的欲望主体理论为视角,对人工智能是否应当获得法律主体地位的问题加以审视,提出人工智能是人类技术理性的延伸,似乎与理性法律主体的预设相契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成为适格的法律主体,由于人工智能不具备欲望的机制,它不具备主体性;而将人工智能拟制为法律主体,当前并无迫切的现实需要,也缺乏可行性,并且有导致人的价值贬抑和物化、异化的危险。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 [J].
袁曾 .
东方法学, 2017, (05) :50-57
[2]   论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法律保护 [J].
梁志文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56-165
[3]   论人工智能的民事责任:以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 [J].
司晓 ;
曹建峰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66-173
[5]   在无知中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J].
陈彩虹 .
读书, 2016, (11) :14-24
[6]   镜像:自我的幻象 [J].
李怀涛 ;
徐小莉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6, (05) :136-141
[9]   民法主体的观念演化、制度变迁与当下趋势 [J].
龙卫球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1, 19 (04) :140-153
[10]   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康德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之比较 [J].
陈晓平 .
现代哲学, 2009, (05) :79-8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