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法哲学基础

被引:39
作者
骁克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人格; 主体哲学; 主体客观化; 目的论;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21.04.009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当下人工智能主体学说面临诸多问题,需从法哲学视角予以审视。就人工智能本体而言,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不宜纯粹以客体相待;从他者期望视角观察,人工智能拥有道德责任能力,系道德主体。法律主体理论经历了由自然人有限人格到全面人格,再到自然人、法人综合人格的演化过程,呈现客观化趋势,不唯理性、意志等主观要素论,其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提供了栖居空间。在目的论意义上,人工智能能够推动积极向善,助力美好生活,实现显著的经济社会价值,作为法律主体具有合目的性。在当代,传统主体哲学转向,人的哲学危机引发新思考,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客体范式发生变化,客体主体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实践显现一种哲学可能性,即主体不限于人,从而强化了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2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2]   智能机器人“权利主体论”之提倡 [J].
周详 .
法学, 2019, (10) :3-17
[3]   人工智能“电子人”权利能力的法构造 [J].
郭少飞 .
甘肃社会科学, 2019, (04) :108-116
[4]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的否定及其法律规制构想 [J].
刘洪华 .
北方法学, 2019, 13 (04) :56-66
[5]   自动驾驶汽车侵权责任问题研究 [J].
张继红 ;
肖剑兰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6 (01) :16-31
[6]   论人工智能的拟制法律人格 [J].
杨清望 ;
张磊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1 (06) :91-97
[7]   论智能机器人的工具性人格 [J].
许中缘 .
法学评论, 2018, 36 (05) :153-164
[8]   作为“他者”而承担道德责任的智能机器——一种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的可能性 [J].
张正清 ;
黄晓伟 .
道德与文明, 2018, (04) :26-33
[9]   论机器人的法律人格——基于法释义学的讨论 [J].
陈吉栋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 (03) :78-89
[10]   “电子人”法律主体论 [J].
郭少飞 .
东方法学, 2018, (03) :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