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器人的法律人格——基于法释义学的讨论

被引:86
作者
陈吉栋
机构
[1] 上海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机器人; 人工智能法律人格; 电子人格; 拟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机器人及更广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在现行法上并不具备主体地位。但民法主体呈现扩张的趋势,赋予机器人主体地位在法律技术上并无障碍。域外法对于机器人主体资格的讨论存在客体说与主体说两种观点。客体说中存在产品责任说和类推适用动物说等不同路径,而主体说中亦有代理说和电子人格说等不同论证方法。但客体说无法应对机器人的迅猛发展及智能化趋势;而主体说没有顾及人工智能尚处于弱人工智能的现实。在现阶段,我国对机器人法律人格的讨论应以实定法解释论为基础,在坚持人工智能为客体的原则下,运用拟制的法律技术,将特定情形下的人工智能认定为法律主体,从而为应对、引领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法律主体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机器人能否成为真正的作家.[N].刘永沛;.解放日报.2017,
[2]  
民法总论.[M].梁慧星.法律出版社.2017,
[3]  
与机器人共舞.[M].马尔科夫.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  
超级智能.[M].波斯特洛姆.中信出版社.2015,
[5]  
动物地位问题的法学与伦理学分析.[M].崔拴林; 著.法律出版社.2012,
[6]  
侵权责任法疑难问题研究.[M].王利明; 周友军; 高圣平; 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7]  
罗马私法要论.[M].徐国栋; 著.科学出版社.2007,
[8]  
动物非物.[M].曹菡艾; 著.法律出版社.2007,
[9]  
德国民法通论.[M].(德)拉伦茨著.法律出版社.2003,
[10]  
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M].苏永钦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