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身份识别标准:源流、实践与反思

被引:34
作者
苏宇
高文英
机构
[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身份识别标准; 可识别性; 信息法学;
D O I
10.19375/j.cnki.31-2075/d.2019.04.004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现行立法对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是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身份识别标准"。这种标准涵盖范围甚广,但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可识别性"概念边界模糊、信息的识别区分度未被有效考虑、信息的结合性识别无法预判。在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单一的身份识别标准亦应当发展成一个差异化、动态调整的标准体系。应当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制度,对不同类别的个人信息实行不同强度的外延式保护。对于目录内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应当建立有一定差异性的认定程序,最终由主管部门发布个人信息分类目录,并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应当结合外延式保护及内涵式保护的进路,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提供有层次的界定方式;应当通过执法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归纳总结,结合技术专家的意见,形成更具操作性的界定标准,或者进一步形成临时性的参考清单。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71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企业隐私政策及政府规制 [J].
高秦伟 .
法商研究, 2019, 36 (02) :16-27
[2]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数据的监管保护 [J].
邓明理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1) :19-25
[3]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使用的合法利益豁免 [J].
谢琳 .
政法论坛, 2019, 37 (01) :74-84
[4]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J].
丁晓东 .
法学研究, 2018, 40 (06) :194-206
[5]   我国个人敏感信息界定之构想 [J].
胡文涛 .
中国法学, 2018, (05) :235-254
[6]   论作为消费者的数据主体及其数据保护机制 [J].
孙南翔 .
政治与法律, 2018, (07) :21-34
[7]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J].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2018, 40 (03) :84-101
[8]   识别与再识别: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与立法选择 [J].
齐爱民 ;
张哲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 (02) :119-131
[9]   个人信息的身份识别标准 [J].
岳林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 (06) :28-41
[10]  
基于隐私权的个人信息保护路径研究——以美国为研究视角[J]. 张凌寒,杜婧.网络法律评论.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