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被引:642
作者
高富平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2] 华东政法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 隐私保护; 个人信息社会控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欧洲基于对人的尊严的保护,美国基于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形成了个人信息的个人控制论,以实现个人自治,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但个人信息保护权并不是一项全面的、绝对的支配权。个人信息不仅关涉个人利益,而且关涉他人和整个社会利益,个人信息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传统的个人信息个人控制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主义观念下,忽视了个人信息的社会性、公共性,不仅不能全面反映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而且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利用的新环境和新方式。这预示着个人信息保护应从个人控制走向社会控制。我国应当从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出发,以社会控制论指导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建立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101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默示同意”在数据收集中的适用问题研究 [J].
王玉林 .
情报资料工作, 2017, (02) :22-27
[2]   论同意不是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基础 [J].
任龙龙 .
政治与法律, 2016, (01) :126-134
[5]   民法上的姓名权 [J].
刘文杰 .
法学研究, 2010, 32 (06) :65-76
[6]  
个人数据保护和利用国际规则[M]. 法律出版社 , 高富平, 2016
[7]  
侵权责任法[M]. 法律出版社 , 程啸, 2015
[8]  
人格权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泽鉴, 2012
[9]  
欧洲数据保护法[M]. 法律出版社 , (德) 库勒, 2008
[10]  
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M]. 法律出版社 , (美)唐纳德·A·威特曼(DonaldA.Wittman)编,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