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与再识别: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与立法选择

被引:122
作者
齐爱民
张哲
机构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再识别; 匿名化; 个人信息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D923.4 [知识产权];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030105 ;
摘要
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个人信息在提高政府决策水平、企业精准营销、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纵观全球,以欧盟为代表的个人信息保护单行立法模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主流做法。国际社会在个人信息的界定上基本形成了以可识别性为核心判定标准的共识;但个人信息界定的动态性和场景性不仅带来了司法认定上的困难,也使企业在匿名化处理问题上无所适从。充分借鉴国外立法,以加强个人信息权顶层设计为核心,通过事前同意、事中风险评估和事后个案认定机制来弥补个人信息界定的固有缺陷,是提升中国未来民法典人格权编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科学性的应有之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3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论我国《民法总则》的颁行与民法典人格权编的设立 [J].
王利明 .
政治与法律, 2017, (08) :2-11
[3]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定义的再审视 [J].
范为 .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6, (10) :70-80
[4]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5]   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上) [J].
王泽鉴 .
比较法研究, 2008, (06) :1-2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 [J].
齐爱民 .
河北法学, 2005, (06) :2-5
[7]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开发利用法律制度研究.[M].张才琴;齐爱民;李仪.法律出版社.2015,
[8]  
信息法原论.[M].齐爱民;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