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被引:1094
作者
张新宝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隐私权; 利益衡量; “两头强化,三方平衡”;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5.03.003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传统隐私权保护法主要考虑的是隐私权人与其他人(义务主体)在隐私保护与言论表达自由、知情权实现等方面的利益衡量问题,尽管公共利益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但国家尚未以利益主体的身份登场,立法政策倾向于对个人隐私提供"绝对"的保护。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治中,尽管这组利益关系仍存在,但国家不再单纯以超然利益关系的治理者出现,它同时也是最大的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和利用者。更重要的是,信息业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出现。个人信息保护法需要衡量更多的利益关系。在新的利益衡量格局下,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应以"两头强化,三方平衡"理论为基础,并为实现该理论设计一组相互关联的制度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9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The two 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 Dignity versus liberty [J].
Whitman, JQ .
YALE LAW JOURNAL, 2004, 113 (06) :1151-+
[2]  
人口与环境简论.[M].鲁礼新; 著.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
[3]  
个人资料隐私的法律保护.[M].孔令杰;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个人数据信息的法律保护.[M].蒋坡;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5]  
动机与人格.[M].(美) 马斯洛;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M].周汉华; 著.法律出版社.2006,
[7]  
个人信息保护前沿问题研究.[M].周汉华;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
[8]  
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齐爱民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  
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陈新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0]  
法理学.[M].(美)E.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著;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