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被引:1094
作者
张新宝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隐私权; 利益衡量; “两头强化,三方平衡”;
D O I
10.14111/j.cnki.zgfx.2015.03.003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传统隐私权保护法主要考虑的是隐私权人与其他人(义务主体)在隐私保护与言论表达自由、知情权实现等方面的利益衡量问题,尽管公共利益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但国家尚未以利益主体的身份登场,立法政策倾向于对个人隐私提供"绝对"的保护。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治中,尽管这组利益关系仍存在,但国家不再单纯以超然利益关系的治理者出现,它同时也是最大的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和利用者。更重要的是,信息业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出现。个人信息保护法需要衡量更多的利益关系。在新的利益衡量格局下,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应以"两头强化,三方平衡"理论为基础,并为实现该理论设计一组相互关联的制度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9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身份证明与个人信息保护——我国居民身份证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J].
王秀哲 .
河北法学, 2010, 28 (05) :2-11
[22]  
权利的时代.[M].(美)路易斯·亨金[L.Henkin]著;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
[23]   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上) [J].
王泽鉴 .
比较法研究, 2008, (06) :1-21
[24]   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 [J].
齐爱民 .
河北法学, 2008, (04) :15-33
[25]   试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 [J].
周林彬 ;
何朝丹 .
现代法学, 2008, (02) :37-45
[26]   政府巨型数据库时代的公民隐私权保护 [J].
孙平 .
法学, 2007, (07) :23-41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 [J].
齐爱民 .
河北法学, 2005, (06) :2-5
[28]   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法学思考 [J].
王锐 ;
熊键 ;
黄桂琴 .
中国法学, 2002, (04) :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