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

被引:286
作者
杨立新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民法总则; 个人信息; 保护; 法益; 权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规定的究竟是法益抑或权利,在学者中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在法律中规定对某种民事利益进行保护,又没有写明为权利的,应当根据该民事利益的独立性以及与其他民事利益之间的界限是否清晰、在实践中作为一项权利进行保护有无障碍、在比较法上有无规定为法益或者权利的立法例来确定。《民法总则》规定的个人信息是指个人身份信息,与隐私权保护的私人隐私信息有明确的界限,在实践上作为一个权利保护没有障碍,在比较法上没有对个人信息作为法益保护的立法例,因此,应当认定《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就是规定的自然人享有的具体人格权之一,即个人信息权。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被遗忘权在我国移植的法律障碍——以任甲玉与百度公司被遗忘权案为例 [J].
高富平 ;
王苑 .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7, (16) :40-47
[2]   论被遗忘权的法理定位与保护范围之限定 [J].
梅夏英 .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7, (16) :48-54
[4]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 [J].
张里安 ;
韩旭至 .
法学论坛, 2016, 31 (03) :119-129
[5]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6]   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及法律适用 [J].
杨立新 ;
韩煦 .
法律适用, 2015, (02) :24-34
[8]   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 [J].
王利明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 (06) :68-75+199
[9]   “速度与激情”事件引发的民法思考 [J].
杨立新 .
河北法学, 2012, 30 (02) :11-17
[10]   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J].
齐爱民 .
苏州大学学报, 2005, (02)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