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论的法理反思

被引:44
作者
刘练军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 人格人; 目的性; 法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法律主体乃是人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必然产物,是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且必须由法律来调整的结果。法律主体是一种人格人,其特征有三:(1)具有意志;(2)属于目的性存在;(3)能够自律。人格人既是法律的创造者,又是法律的适用者。因而,法律主体可以定义为承载法的人格人。法人同样具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乃是一种目的性和自律性的存在物,属于法律主体。人工智能与法人不可相提并论。人工智能不具备心理认知意义上的意志,它自身并非是一种目的性存在物,且不具有自律性,人工智能无法承载法。从后果主义上看,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化势必会给人类带来不堪承受之重。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1]   制度变迁史视域下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法理诠释 [J].
郭剑平 .
北方法学, 2020, (06) :123-133
[2]   从自由意志谈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资格 [J].
骆正言 .
湖南社会科学, 2020, (02) :43-50
[3]   法律认知和法律原则:情感、效率与公平 [J].
成凡 .
交大法学, 2020, (01) :10-28
[5]   论人工智能的电子法人地位 [J].
张志坚 .
现代法学, 2019, 41 (05) :75-88
[6]   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反智化批判 [J].
刘艳红 .
东方法学, 2019, (05) :119-126
[7]   人工智能是适格的刑事责任主体吗? [J].
叶良芳 .
环球法律评论, 2019, 41 (04) :67-82
[8]   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体系不必重构 [J].
冀洋 .
比较法研究, 2019, (04) :123-137
[9]   论人工智能体法律人格的考量要素 [J].
彭诚信 ;
陈吉栋 .
当代法学, 2019, 33 (02) :52-62
[10]   自动驾驶汽车致损的民事侵权责任 [J].
冯珏 .
中国法学, 2018, (06) :1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