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论的法理反思

被引:44
作者
刘练军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 人格人; 目的性; 法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法律主体乃是人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必然产物,是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且必须由法律来调整的结果。法律主体是一种人格人,其特征有三:(1)具有意志;(2)属于目的性存在;(3)能够自律。人格人既是法律的创造者,又是法律的适用者。因而,法律主体可以定义为承载法的人格人。法人同样具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乃是一种目的性和自律性的存在物,属于法律主体。人工智能与法人不可相提并论。人工智能不具备心理认知意义上的意志,它自身并非是一种目的性存在物,且不具有自律性,人工智能无法承载法。从后果主义上看,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化势必会给人类带来不堪承受之重。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11]  
敞开.[M].吉奥乔·阿甘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2]  
谁为机器人的行为负责?.[M].乌戈·帕加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3]  
现代汉语词典.[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17,
[14]  
智能的本质.[M].皮埃罗·斯加鲁菲.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15]  
民法总则要义.[M].李宇.法律出版社.2017,
[16]  
机器神话.[M].刘易斯·芒福德.上海三联书店.2017,
[17]  
人工智能革命.[M].王天一.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
[18]  
灵之舞.[M].邓晓芒.作家出版社.2016,
[19]  
民法总论.[M].朱庆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0]  
情感机器.[M].明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