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及其法律保障: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中心的思考

被引:116
作者
陆青
机构
[1]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关键词
身份建构; 个人信息; 数字身份; 隐私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摘要
个人信息保护的对象并不是个人信息本身,而是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身份建构的自主性和完整性。通过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人格权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个人身份权益不断得到法律彰显的过程。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特质,其实在于将对"作为结果的个人身份保护"转向了"作为生成过程的个人身份保护"。个人身份权益尤其是动态身份权益(也即个人的社会镜像)的保护,并不能为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具体人格权保护所涵盖。在身份建构的视域下,个人信息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有重新梳理和解释的必要。人类进入到数字时代后,面对个体自我的数字化呈现可能带来的身份危机,以数字身份为中心重新建构人际关系调整秩序,或许是未来法治发展的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3 / 23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个人信息保护的“同意”困境及其出路 [J].
吕炳斌 .
法商研究, 2021, 38 (02) :87-101
[2]   和而不同:隐私权与个人信息的规则界分和适用 [J].
王利明 .
法学评论, 2021, 39 (02) :15-24
[3]   论人工智能虚拟偶像的法律性质 [J].
李晶 .
浙江社会科学, 2020, (09) :57-63+158
[4]   法益衡量视角下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法律限度 [J].
阮晨欣 .
东方法学, 2020, (05) :45-55
[6]   个人信息的身份识别标准:源流、实践与反思 [J].
苏宇 ;
高文英 .
交大法学, 2019, (04) :54-71
[7]   民法典编纂视野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J].
程啸 .
中国法学, 2019, (04) :26-43
[8]   GDPR生效背景下我国被遗忘权确立研究 [J].
薛丽 .
法学论坛, 2019, 34 (02) :100-109
[9]   被遗忘权的中国情境及司法展开——从国内首例“被遗忘权案”切入 [J].
丁宇翔 .
法治研究, 2018, (04) :27-39
[10]   被遗忘权在我国移植的法律障碍——以任甲玉与百度公司被遗忘权案为例 [J].
高富平 ;
王苑 .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7, (16) :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