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益衡量视角下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法律限度

被引:16
作者
阮晨欣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可信身份认证; 法益; 个人信息权; 公共安全; 法律限度; 个人信息;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200831.003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伴随着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衡量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公共安全保护之间的法律限度问题,进而达到犯罪预防和犯罪规制之效果与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之间的平衡。互联网可信身份所属的公民个人信息权,作为一种新兴权利,具备人格保护、财产保护以及公共利益混合体的特质,其法益实质在于公民对个人信息的一种控制和支配权利。基于法益衡量视角,法律限度的判断前提在于社会关系中的信任关系。在目的限度原则的规范下,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益应当兼顾与公共保护法益之关系,不能单一地上位选择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法益或公共安全法益,而要通过合理保护理念在个人自由与网络空间的数据共享中达到平衡,保护既不能过度也不能太窄。通过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法律限度之实践构想,以责任体系的构建和法律规范的平衡两方面说明法律限度与技术发展之间,不应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之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智慧社会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M].皮勇;王肃之.人民出版社.2018,
[2]  
隐私权的界定.[M].张民安.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
[3]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M].(美) 德萧维奇 (Dershowitz;A.M.) ;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人格权法.[M].王泽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  
新兴权利研究.[M].姚建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78-7-300-14442-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56,
[9]   区块链技术的信任制造及其应用的治理逻辑 [J].
石超 .
东方法学, 2020, (01) :108-122
[10]   安全与自由的平衡——数据安全立法宗旨探析 [J].
韩伟 .
科技与法律, 2019, (06) :41-4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