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

被引:35
作者
夏瑛
机构
[1]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2]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框架; 框架化; 框架转换; 文化情境; 话语;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4.01.005
中图分类号
C912.2 [社会团体];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基于一个动员框架发生显著变化的社会运动案例,本文分析了主导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动员框架及其转变机制。研究发现,框架转变源于社会运动领袖的策略性选择,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动员框架与运动所处的宏观文化情境之间的微妙联系。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动员框架使用了文化情境中的边缘价值,动员效果并不理想;第二阶段,社会运动领袖对动员框架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将其与文化情境中的主流价值靠拢,在动员取得突破之后,又将边缘价值带回动员框架。随着运动的扩大,这些边缘价值被广泛传播与推广,并在运动之后延续下来,重塑了文化情境。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74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 [J].
管兵 .
社会学研究, 2013, 28 (04) :129-153+244
[3]   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 [J].
俞志元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3) :90-112+243
[5]   埃及社会运动中的机会结构、水平网络与架构共鸣 [J].
周明 ;
曾向红 .
社会学研究, 2011, 26 (06) :1-33+242
[6]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J].
陈映芳 .
社会学研究, 2010, 25 (04) :50-75+244
[7]   选举动员的框架整合 银杏居委会换届选举个案研究 [J].
刘春荣 .
社会, 2010, 30 (01) :22-45
[10]   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 [J].
冯仕政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01) :1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