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

被引:43
作者
俞志元
机构
[1]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集体性抗争行动; 政治机会结构; 策略应用; 媒体和社会运动;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12.03.005
中图分类号
C913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本文比较了三个健康政策领域的集体性抗争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即乙肝携带者的反歧视行动,血友病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维权行动和输血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维权抗争行动,并分别从组织能力、策略应用和政治机会结构等角度来分析影响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因素。乙肝携带者的反歧视运动通过法律动员策略获得了成功,并走向了制度化的发展方向;血友病感染艾滋病患者群体通过组织策划的抗争行动进入了体制内的讨价还价过程,并成功获得了经济赔偿;输血感染艾滋病患者在政策倡导行动受阻之后走上了上访式的个人行动道路,目前仍未取得成果。本文认为这三个集体行动结果的差别可以从集体行动组织对资源动员和行动话语塑造的能力、使用策略的技巧性、以及不同类型和诉求的集体行动及其所处的政策领域所产生的不同政治机会结构等因素来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112+243 +243-244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积极推动综合改革整体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和水平 [J].
曹荣桂 .
中国医院, 2011, 15 (07) :1-5
[2]   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国内研究的考察与评论 [J].
肖唐镖 ;
孔卫拿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02) :190-198
[4]   风险社会的环境异议——以广州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为例 [J].
郭巍青 ;
陈晓运 .
公共行政评论, 2011, 4 (01) :95-121+181
[5]   我国网络草根NGO发展现状与管理论析 [J].
张雷 .
政治学研究, 2009, (04) :82-88
[6]   历程与特点:社会转型期下的环境抗争研究 [J].
童志锋 .
甘肃理论学刊, 2008, (06) :85-90
[7]   网络草根组织的生发机制探析 [J].
张志祥 .
南京社会科学, 2008, (11) :115-119
[8]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J].
陈映芳 .
社会学研究, 2006, (04) :1-20+242
[9]   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 [J].
张磊 .
社会学研究, 2005, (06) :1-3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