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

被引:67
作者
刘能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群体性; 地域共同体; 当代中国社会; 集体行动; 经验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伴随着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群体的诞生,社会行动者的种种政治表达和利益保卫活动,重新浮上了台面。具体来看,无论是以小型熟人共同体为组织基础的集体性抗争活动,还是以更大型的地理区域为组织空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本文把这类社会事件统称为群体性集体行动,并把各级政府及其代理人和由此类集体行动参与者所组成的怨恨群体之间进行的持续互动过程的本质,看作影响社会控制后果的一个重要变量。通过引入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三组经验案例,作者提供了一个分类框架,用于说明当代中国社会中群体性集体行动参与者的主导形象的演变。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2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2]   信访制度与农民利益表达 [J].
郑卫东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5) :10-14
[4]   农民集体上访的发生机理:实证研究 [J].
郑卫东 .
中国农村观察, 2004, (02) :75-79
[5]  
断裂[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孙立平, 2003
[6]  
动员与参与[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孙立平等著, 1999
[7]  
Caught in a Winding, Snarling Vine: The Structural Bias of Political Process Theory[J] . Jeff Goodwin,James M. Jasper.Sociological Forum . 199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