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

被引:91
作者
林伯强 [1 ,2 ,3 ]
杜克锐 [4 ]
机构
[1]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
[2]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
[3] 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
[4]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 要素替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426.2 [];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05 ; 0202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针对指数分解法(IDA)和生产理论分解法(PDA)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各地区20032010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技术进步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推动力;(2)能源替代劳动、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恶化阻碍了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3)从各地区对促进全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作用来看,贡献最大的三个地区依次为河北、广东和安徽,与此相反,内蒙古对全国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了抑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87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我国能源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何在——基于距离函数的分解 [J].
林伯强 ;
杜克锐 .
金融研究, 2013, (09) :84-96
[2]   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J].
林伯强 ;
杜克锐 .
经济研究, 2013, 48 (09) :125-136
[3]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分解 [J].
王锋 ;
冯根福 ;
吴丽华 .
经济研究, 2013, 48 (08) :143-155
[4]   基于LMDI的我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我国1994-2007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张伟 ;
朱启贵 .
管理评论, 2012, 24 (09) :26-34+93
[5]   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 [J].
孙广生 ;
黄祎 ;
田海峰 ;
王凤萍 .
经济研究, 2012, 47 (09) :99-112
[6]   中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驱动因素——基于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的研究 [J].
郑义 ;
徐康宁 .
经济管理, 2012, 34 (02) :11-21
[7]   产业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贡献的空间分析——以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为例 [J].
刘佳骏 ;
董锁成 ;
李宇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12) :1999-2011
[8]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 [J].
周勇 ;
李廉水 .
产业经济研究, 2006, (04) :68-74
[9]   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 [J].
齐志新 ;
陈文颖 .
上海经济研究, 2006, (06) :8-16
[10]   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 [J].
吴巧生 ;
成金华 .
财经研究, 2006, (06) :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