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例

被引:81
作者
李志刚
薛德升
杜枫
朱颖
机构
[1]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跨国移民社会空间; 地方响应; 广州; 黑人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523.8 [移民、侨民];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面临新的重塑,以诸多大城市新近出现的跨国移民社会空间的发展最为突出。本文以广州小北黑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三角检验法,综合利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手段,探讨全球化下中国城市所出现的新社会空间的地方响应。总体上,一个负面的黑人群体形象已经被建构起来。就居民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时间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而言,各类本地居民在对黑人聚居的看法上并无太大差别;但不同职业类型的居民看法差别很大。排斥心理的产生多源于外在信息的影响,亦即本地媒体排斥、矮化性的负面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920 / 93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中关村高校周边居住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冯健 ;
王永海 .
地理研究, 2008, (05) :1003-1016
[2]   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 [J].
李志刚 ;
薛德升 ;
Michael Lyons ;
Alison Brown .
地理学报, 2008, (02) :207-218
[3]   “全球城市”极化与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J].
李志刚 ;
吴缚龙 ;
高向东 .
地理科学, 2007, (03) :304-311
[4]   转型期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南京市为例 [J].
刘玉亭 ;
吴缚龙 ;
何深静 ;
李志刚 .
地理研究, 2006, (06) :1073-1082
[5]   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城市主义 [J].
吴缚龙 .
城市规划, 2006, (08) :19-23+30
[6]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J].
李志刚 ;
吴缚龙 .
地理学报, 2006, (02) :199-211
[7]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以珠江三角洲诸城市为例 [J].
魏立华 ;
阎小培 .
管理世界, 2005, (08) :48-57
[8]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 [J].
魏立华 ;
闫小培 .
城市规划, 2005, (07) :9-13+56
[9]   城市交通干线发展对少数民族社区演变的影响——以北京马甸回族社区为例 [J].
周尚意 ;
朱立艾 ;
王雯菲 ;
范芝芬 .
北京社会科学, 2002, (04) :33-39+50
[10]   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J].
顾朝林 ;
C·克斯特洛德 .
地理学报, 1997, (05)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