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

被引:95
作者
张佰林 [1 ]
高江波 [2 ]
高阳 [3 ]
蔡为民 [1 ]
张凤荣 [3 ]
机构
[1] 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驱动力; 效应; 土地整治; 山区;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应"的分析框架,剖析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和规律,提出山区农村土地整治的响应措施。研究表明:(1)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体现出土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性转折,显性形态转型即由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收缩和林地恢复性增长,隐性形态转型即伴随上述过程发生的土地边际化及生态功能恢复;(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劳动力转移引发土地人为扰动减轻是直接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恶劣的生存环境等引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更为根本的驱动力;(3)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降低了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并提高了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其社会经济效应应聚焦山区农村发展与农户生计安全层面,并亟需实证研究的支撑;(4)当前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恢复和生态优化的良性过程,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山区农村土地整治要顺应其土地利用转型规律,目标导向从耕地数量增加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福祉协同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503 / 51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86 条
[1]   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间分布——基于全国山区抽样调查结果 [J].
李升发 ;
李秀彬 ;
辛良杰 ;
谈明洪 ;
王学 ;
王仁靖 ;
蒋敏 ;
王亚辉 .
资源科学, 2017, 39 (10) :1801-1811
[2]   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 [J].
宋小青 .
地理学报, 2017, 72 (03) :471-487
[3]   基于开发利用与产出视角的区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综合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J].
曲艺 ;
龙花楼 .
地理研究, 2017, 36 (01) :61-73
[4]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 [J].
刘彦随 ;
李进涛 .
地理学报, 2017, 72 (01) :161-173
[5]   重庆市典型县撂荒耕地图斑的提取与验证 [J].
史铁丑 ;
徐晓红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24) :261-267
[6]   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宁夏西吉县的调查 [J].
冯健 ;
杜瑀 .
人文地理, 2016, 31 (06) :39-48
[7]   多因素耦合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未来情景模拟 [J].
邓华 ;
邵景安 ;
王金亮 ;
高明 ;
魏朝富 .
地理学报, 2016, 71 (11) :1979-1997
[8]   基于CBDI的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模型构建及模拟研究——以陕西省米脂县冯阳坬村为例 [J].
宋世雄 ;
梁小英 ;
梅亚军 ;
温馨 ;
王艳妮 ;
毛南赵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11) :1926-1937
[9]   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 [J].
曲艺 ;
龙花楼 .
经济地理, 2016, 36 (10) :1-8
[10]   贫困山区弃耕撂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酉阳县两乡四村为例 [J].
陈心佩 ;
信桂新 ;
魏朝富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09) :1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