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

被引:47
作者
李智 [1 ,2 ]
张小林 [1 ,2 ]
陈媛 [1 ,2 ]
李红波 [1 ,2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乡村复兴; 美丽乡村; 城乡相互作用; 内涵; 机理; 模式; 中国;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7.06.020
中图分类号
K901.8 [聚落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首先对城乡相互作用概念进行解析,揭示出要素、城乡联系与空间是其概念核心。同时这三者也是乡村地域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又是乡村复兴研究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在这种逻辑关系的指引下,揭示出转型期中国乡村复兴在要素、动力、路径、发展理念及指导理论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特征,并探索了乡村复兴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乡村复兴的四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经济依赖型、中间通道型、城乡融合型,并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复兴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识城乡相互作用、探索乡村复兴模式以及完善乡村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国乡村复兴研究:学术进展与未来走向 [J].
沈费伟 ;
刘祖云 .
领导科学, 2016, (23) :12-15
[2]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J].
刘彦随 ;
严镔 ;
王艳飞 .
经济地理, 2016, 36 (07) :1-8
[3]   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J].
屠爽爽 ;
龙花楼 ;
李婷婷 ;
戈大专 .
经济地理, 2015, 35 (12) :141-147+160
[4]   比较视野下中国乡村认知的再辨析:当代价值与乡村复兴 [J].
申明锐 ;
沈建法 ;
张京祥 ;
赵晨 .
人文地理, 2015, 30 (06) :53-59
[5]   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理研究——以苏南为例 [J].
李红波 ;
张小林 ;
吴启焰 ;
王亚华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04) :591-603
[6]   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基于南京市高淳区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 [J].
张京祥 ;
申明锐 ;
赵晨 .
经济地理, 2015, 35 (03) :1-8
[7]   基于乡村复兴视角的城郊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 [J].
汤迪莎 ;
魏春雨 ;
周亮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3 (04) :27-31
[8]   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 [J].
张京祥 ;
申明锐 ;
赵晨 .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 (05) :1-7
[9]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J].
龙花楼 .
地理学报, 2013, 68 (08) :1019-1028
[10]   当代中国乡村复兴之路 [J].
何慧丽 .
人民论坛, 2012, (31)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