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

被引:47
作者
李智 [1 ,2 ]
张小林 [1 ,2 ]
陈媛 [1 ,2 ]
李红波 [1 ,2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乡村复兴; 美丽乡村; 城乡相互作用; 内涵; 机理; 模式; 中国;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7.06.020
中图分类号
K901.8 [聚落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首先对城乡相互作用概念进行解析,揭示出要素、城乡联系与空间是其概念核心。同时这三者也是乡村地域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又是乡村复兴研究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在这种逻辑关系的指引下,揭示出转型期中国乡村复兴在要素、动力、路径、发展理念及指导理论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特征,并探索了乡村复兴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乡村复兴的四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经济依赖型、中间通道型、城乡融合型,并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复兴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识城乡相互作用、探索乡村复兴模式以及完善乡村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 林涛.浙江大学 2012
[12]  
新型城镇化应治“乡村病”[N]. 刘彦随.人民日报. 2013 (005)
[13]  
体国经野[M].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叶超, 2014
[14]  
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M]. 科学出版社 , 龙花楼, 2012
[15]  
村落的终结[M]. 商务印书馆 , 李培林著, 2004
[16]  
What is smart rural development?[J] . Lucia Naldi,Pia Nilsson,Hans Westlund,Sofia Wixe.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 2015
[17]  
Impulses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 Australia: Gaps in the research agenda[J] . John Holme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 2005 (2)
[18]  
Urban-Rural Interactions. Leeuwen E V. Physica-Verlag . 2010
[19]   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 [J].
龙花楼 ;
邹健 ;
李婷婷 ;
刘彦随 .
地理研究, 2012, 31 (03) :495-506
[20]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J].
张富刚 ;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8, (02) :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