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

被引:161
作者
李佳洺 [1 ]
陆大道 [1 ,2 ]
徐成东 [3 ]
李扬 [4 ]
陈明星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空间分异性; 集聚; 扩散; 地理探测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2 [人口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胡焕庸线作为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等定量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分异性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尝试解释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胡焕庸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口分界线仍基本保持稳定,但从空间统计学分异特征来看该分界线仍可进一步优化调整;2胡焕庸线两侧内部人口集聚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东南半壁人口分布由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的相对均衡状态,转变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区域为中心的集聚模式;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则趋于下降;3从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看,尽管总体上,经济发展类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影响不断增强,但三大阶梯等自然地理本底条件依然对中国人口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6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动对城镇化效应分析 [J].
白永平 ;
周鹏 ;
武荣伟 ;
周亮 ;
张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6, (09) :78-84
[2]   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 [J].
高向东 ;
王新贤 ;
朱蓓倩 .
人口研究, 2016, 40 (03) :3-17
[3]   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兼论“胡焕庸线”的地理学内涵 [J].
王开泳 ;
邓羽 .
地理研究, 2016, 35 (05) :825-835
[4]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J].
陆大道 ;
王铮 ;
封志明 ;
曾刚 ;
方创琳 ;
董晓峰 ;
刘盛和 ;
贾绍凤 ;
方一平 ;
孟广文 ;
邓祥征 ;
叶超 ;
曹广忠 ;
杜宏茹 ;
张华 ;
马海涛 ;
陈明星 .
地理研究, 2016, 35 (05) :805-824
[5]   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 [J].
陈明星 ;
李扬 ;
龚颖华 ;
陆大道 ;
张华 .
地理学报, 2016, 71 (02) :179-193
[6]   我国人口迁移大势和胡焕庸线思考 [J].
朱宝树 .
南方人口, 2016, 31 (01) :1-8
[7]   跨学科对话:经济战略与地理约束 [J].
丁金宏 .
探索与争鸣, 2016, (01) :36-38
[8]   地理本性:胡焕庸线的突破与打破问题 [J].
王铮 .
探索与争鸣, 2016, (01) :43-47
[9]   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J].
丁金宏 ;
何书金 .
地理学报, 2015, 70 (12) :1856-1856
[10]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影响机理 [J].
湛东升 ;
张文忠 ;
余建辉 ;
孟斌 ;
党云晓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 (08) :96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