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超个人法益之提倡

被引:52
作者
江海洋
机构
[1]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自决权; 超个人法益; 信息风险社会; 信赖; 大数据;
D O I
10.19375/j.cnki.31-2075/d.2018.03.010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证立法益的正当性方向应是将法益与宪法基本权利相关联。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应是个人信息自决权,以刑法规范保护个人信息具有正当性。但是直接以最严厉的刑罚手段保护个人信息自决权并不符合比例原则的必要性与均衡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应是超个人法益,即个人信息安全的社会信赖。对侵犯个人信息罪的超个人法益的合理性,可以从刑法理论、刑法条文与司法解释、修法背景与司法实践等几个方面证立。在缺失有关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刑法解释应保持谦抑与理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5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法益保护与比例原则 [J].
张明楷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7) :88-108+205
[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适用探微 [J].
喻海松 .
中国应用法学, 2017, (04) :173-183
[3]   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入罪的边界——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保护的法益为视角 [J].
高富平 ;
王文祥 .
政治与法律, 2017, (02) :46-55
[4]   刑法体系的合宪性调控——以“李斯特鸿沟”为视角 [J].
张翔 .
法学研究, 2016, 38 (04) :41-60
[5]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6]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超个人法益属性 [J].
曲新久 .
人民检察, 2015, (11) :5-9
[8]   信息论视角下个人信息的价值——兼对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检讨 [J].
谢远扬 .
清华法学, 2015, 9 (03) :94-110
[9]   未遂犯处罚根据论:嬗变、选择与检验 [J].
梁根林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5, 33 (02) :108-118
[10]   对批判立法之法益概念的检视 [J].
克劳斯罗克辛 ;
陈璇 .
法学评论, 2015, 33 (01) :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