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活动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属性与保护

被引:5
作者
蓝寿荣
罗静
机构
[1] 南昌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人脸识别; 倾斜性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 公益诉讼;
D O I
10.15983/j.cnki.sxss.2022.0307
中图分类号
D922.16 [文教、卫生管理法令];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030105 ;
摘要
在商业活动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是一项兼具人格性和财产性的综合性权益,应当作为一项新兴权利予以保护。因为其具有的人身唯一性、高度敏感性、损害后果严重性、侵害隐蔽性等特征,所以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需要给予倾斜性保护。经营者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坚持做到:目的必要、最少收集,手段必要、最小收集,时间必要、最短维持,安全必要、最小损害。鉴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侵权纠纷影响的规模性和广泛性,在侵权纠纷司法案件的审理中,应该对经营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损害认定不要求实质性损害或者严重精神损害,倡导采取检察公益诉讼方式进行保护。公共利益的判断,要考虑4方面因素,即涉及人数的众多、组成人员的不特定、利益的普遍性和人的基本生存发展需要。在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中,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在商业方式、技术、商品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影响着市场公平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行,因此需要对经营者“限权加责”,对消费者“增权加益”。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大数据杀熟中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护探究 [J].
胡元聪 ;
冯一帆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1 (01) :161-176
[2]   最小必要原则在平台处理个人信息实践中的适用 [J].
武腾 .
法学研究, 2021, 43 (06) :71-89
[3]   数据权利配置的立法思路 [J].
周林彬 .
人民论坛, 2021, (15) :82-84
[4]   “全民刷脸”时代:被“滥用”的人脸识别何时休? [J].
王莹 .
记者观察, 2021, (13) :20-23
[5]   人脸识别技术对数字个体的增权与抑制 [J].
郭淼 ;
檀晓涓 .
未来传播, 2021, 28 (02) :52-58+125
[6]   论个人信息非物质性损害的认定规则 [J].
刘云 .
经贸法律评论, 2021, (01) :60-72
[8]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民事法律保护比较研究——我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启示 [J].
罗斌 ;
李卓雄 .
当代传播, 2021, (01) :77-81
[9]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调研与分析报告 [J].
金元浦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01) :191-201+206
[10]   利益平衡:“三位一体”的个人信息法律治理架构 [J].
程金华 .
探索与争鸣, 2020, (11)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