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23
作者:
宋琼
[1
]
谢志祥
[2
]
李同昇
[1
]
刘静玉
[2
]
冯长安
[1
]
张颖
[2
]
机构:
[1]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空间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按照"点"→"线"→"面"→"网络"的分析思路,运用分形理论、引力模型、隶属度模型、空间句法模型、时间-空间可达性模型,研究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网络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点"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首位城市武汉为超大城市且垄断地位较强,城市体系呈序列型分布,规模结构呈"橄榄状"态势。(2)在"线"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联系整体偏弱,骨干联系由武汉、长沙、南昌组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城市间联系较强,3个省会城市与其腹地城市间呈星形结构特征。(3)在"面"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武汉、长沙、南昌3个辐射中心,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武汉—南昌辐射连片趋势较明显。(4)在"网络"层次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的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基本一致,与拓扑可达性存在一定偏差。时间、空间可达性格局中心向南、西北、东北方向沿长江河谷地带出现"波峰",受桐柏山、幕阜山影响在北、东南方向分布"波谷"。在路网的发育方面,武汉城市圈发育最好,长株潭城市群受地形影响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最均衡。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5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