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识别标准的域外考察和在我国的转进——基于美欧国家制度互动的分析

被引:7
作者
彭诚信
史晓宇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关键词
识别标准; 隐私权; 信息自决; 调整; 矫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D912.1 [行政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摘要
厘清个人信息与隐私、数据等概念的基础是对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进行反思。个人信息识别标准在美欧国家的制度演进和改良反映了同源、殊途、后复归的特征,该标准在我国的转进必须进行调整与矫正。我国对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继受混合了美国与欧盟国家法律的共同特征,导致蒙蔽了隐私或敏感信息与传统隐私权的实质不同,对此制度引介需在解释论上予以调整。个人信息识别标准在身份识别与行为识别之外应当包含第三重含义,即对信息识别能力的识别。我国未来在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立法时,应当适当放宽个人信息的认定标准,并对个人信息的类别予以科学化梳理,在具体的行业规范中可以建立个人信息的风险层级标准化清单。
引用
收藏
页码:2 / 1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论数据、信息与隐私的权利层次与体系建构 [J].
彭诚信 ;
杨思益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02) :79-89
[4]   区块链技术视野下的数据权属问题 [J].
程啸 .
现代法学, 2020, 42 (02) :121-132
[6]   个人信息收集:告知同意原则适用的限制 [J].
张新宝 .
比较法研究, 2019, (06) :1-20
[7]   用户画像、个性化推荐与个人信息保护 [J].
丁晓东 .
环球法律评论, 2019, 41 (05) :82-96
[8]   论个人信息人格利益的隐私本质 [J].
房绍坤 ;
曹相见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9, 25 (04) :99-120
[10]   个人信息的边界、敏感度与中心度研究——基于专家和公众认知的数据分析 [J].
吴标兵 ;
许和隆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 (05) :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