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律人格论批判及理性应对

被引:19
作者
朱艺浩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格论批判; 理性应对;
D O I
10.16092/j.cnki.1001-618x.2020.03.014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法学界兴起"人工智能法律人格论"。然而,意志只能来源于自然人而非机器,人工智能也无法独立主张权利和承担义务,因此人工智能无法享有法律人格。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可能会严重冲击现有法律制度,使得其沦为自然人逃避法律制裁的工具,甚至加剧奴役和压迫。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坚持人类唯一主体地位,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处理责任承担问题,不得随意拟制法律人格,根据其技术含量采取前期引导、中期约束、后期干预的立法逻辑,理性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4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康德哲学视点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探讨 [J].
李扬 ;
李晓宇 .
法学杂志, 2018, 39 (09) :43-54
[2]   论智能机器人的工具性人格 [J].
许中缘 .
法学评论, 2018, 36 (05) :153-164
[3]   人工智能权利话语批判 [J].
刘振宇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 34 (08) :31-37
[5]   人工智能技术与责任法的变迁——以自动驾驶技术为考察 [J].
冯洁语 .
比较法研究, 2018, (02) :143-155
[6]   关于人工智能的价值反思 [J].
孙伟平 .
哲学研究, 2017, (10) :120-126
[7]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 [J].
郑戈 .
探索与争鸣, 2017, (10) :78-84
[8]   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 [J].
袁曾 .
东方法学, 2017, (05) :50-57
[9]   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 [J].
吴汉东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28-136
[10]   论人工智能的民事责任:以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为切入点 [J].
司晓 ;
曹建峰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6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