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台线——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的重要功能与建设构想

被引:33
作者
方创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博台线; 区域发展均衡线; 胡焕庸线; 重要功能; 国家发展战略脊梁线; 建设构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之一,面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客观上需要构筑一条或多条支撑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主轴线,成为表征区域均衡发展格局的标志线。反复审视中国区域发展版图并计算发现,垂直于胡焕庸线的博台线(连接新疆博乐市与台湾省台北市的西北—东南走向的轴线)可建成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2016年博台线西南半壁与东北半壁国土面积占比为59∶41,而两侧人口占比约为45∶55,经济总量占比约为41∶59,并分别向50∶50的平衡格局演变;两侧人均GDP比值为44∶56,人口密度比值为38∶62,经济密度比值为32∶68,城镇化水平比值为48∶52,主要均量指标都逐步趋向1∶1的均衡发展格局。进一步分析发现,博台线是连接"一带一路"双核心区的战略扁担线,是国家安宁和台湾回归的祖国和平统一线,是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支撑连接的实体线和国家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的琵琶型对称线,也是双向对外开放的中坚线、海陆联动发展的对接线,更是促进东中西部、南北协调发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分界线,博台线对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战略作用。建议将博台线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博台线发展战略规划,充分释放博台线承载的多重潜在功能,突出建设博台线上西北端点、中部战略节点和东南端点三大战略支撑点;开展对博台线的综合科学考察,加大对博台线的科学认知与宣传力度,让中国认识博台线,让世界了解博台线;把博台线建成国家发展的战略脊梁线,让博台线成为破解胡焕庸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新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2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 [J].
方创琳 ;
王振波 ;
刘海猛 .
地理学报, 2019, 74 (04) :619-632
[2]   天山北坡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与空间布局 [J].
方创琳 .
干旱区地理, 2019, 42 (01) :1-11
[3]   中国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与水资源配置方略 [J].
邓铭江 .
地理学报, 2018, 73 (07) :1189-1203
[4]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 [J].
方创琳 ;
王振波 ;
马海涛 .
地理学报, 2018, 73 (04) :651-665
[5]   基于空间信息认知人口密度分界线——“胡焕庸线” [J].
郭华东 ;
王心源 ;
吴炳方 ;
李新武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 (12) :1385-1394
[6]   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兼论“胡焕庸线”的地理学内涵 [J].
王开泳 ;
邓羽 .
地理研究, 2016, 35 (05) :825-835
[7]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J].
陆大道 ;
王铮 ;
封志明 ;
曾刚 ;
方创琳 ;
董晓峰 ;
刘盛和 ;
贾绍凤 ;
方一平 ;
孟广文 ;
邓祥征 ;
叶超 ;
曹广忠 ;
杜宏茹 ;
张华 ;
马海涛 ;
陈明星 .
地理研究, 2016, 35 (05) :805-824
[8]   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 [J].
陈明星 ;
李扬 ;
龚颖华 ;
陆大道 ;
张华 .
地理学报, 2016, 71 (02) :179-193
[9]   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J].
丁金宏 ;
何书金 .
地理学报, 2015, 70 (12) :1856-1856
[10]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 [J].
戚伟 ;
刘盛和 ;
赵美风 .
地理学报, 2015, 70 (04) :55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