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社会”,还是社会的自我生产? 以一个NGO的扶贫困境为例

被引:42
作者
孙飞宇 [1 ]
储卉娟 [2 ]
张闫龙 [3 ]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3]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生产社会; 社会公益组织; 扶贫;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16.01.007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兼具社会改造理想与实践的社会组织,会在其具体的社会行动中与既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产生何种碰撞,其结果如何,是理解公益组织社会行动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生产社会"的议题出发,通过对一个社会公益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扶贫实践的研究发现,一个具有明确理念与行动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严格制度建设与纪律要求的公益组织,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遭遇到与其目标相反的种种困境。生产社会的目标可能会在组织实践中落空,而该组织甚至会逐渐成为地方社会得以再生产的空间。由此,本文试图回应公益社会实践研究中的重要观点,即实践走向"生产社会",并希望引发对行动实践效果的反思与关注。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85
页数:35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 从丧服制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 [J].
周飞舟 .
社会, 2015, 35 (01) :26-48
[2]   “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J].
杨善华 ;
孙飞宇 .
社会, 2015, 35 (01) :74-91
[3]   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 [J].
张静 .
学海, 2015, (01) :50-58
[4]   公众怎样依靠公共制度? [J].
张静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 (01) :14-18
[5]   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J].
渠敬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5) :113-130+207
[6]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 [J].
李友梅 ;
肖瑛 ;
黄晓春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4) :125-139+207
[7]   被动性“入场”与依附性“运作”:对一个国际NGO在中国工作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J].
郭占锋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9 (01) :51-60
[8]   山西大同:一个返贫,一个露富 [J].
韩文 ;
任重 .
中国经济周刊, 2012, (10) :31-32
[9]   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 兼论“项目治国” [J].
周飞舟 .
社会, 2012, 32 (01) :1-37
[10]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J].
折晓叶 ;
陈婴婴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4) :126-14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