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543
作者
李友梅
肖瑛
黄晓春
机构
[1] 上海大学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
关键词
公共性; 社会建设; 社会参与; 信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其支撑性条件之一。近年来的民主制度建设和促进社会组织发育等政策的实施对于"公共性"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果。但是,"公共性"依然是当下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除部分的制度性因素之外,社会心理、共识缺失以及管理的技术化也是阻滞公共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推进公共性,提升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需要增进公共权力部门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39+207 +20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社区自治:自主性空间的缺失与居民参与的困境——以上海市J居委会“议行分设”的实践过程为个案 [J].
姚华 ;
王亚南 .
社会科学战线, 2010, (08) :187-193
[2]   主体性、公民社会、公共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史上的三个重要观念 [J].
张法 .
社会科学, 2010, (06) :101-107+190
[5]   对“社会”及“社会建设”的思考 [J].
李强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1) :19-19
[7]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J].
渠敬东 ;
周飞舟 ;
应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6) :104-127+207
[8]   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变革与展望 [J].
陈剩勇 ;
张丙宣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 (05) :5-15
[9]   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 [J].
孙立平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02)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