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411
作者
龚关 [1 ,2 ]
胡关亮 [1 ]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上海财经大学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资源配置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垄断竞争; 规模报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273 [企业生产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2 ; 120202 ;
摘要
本文在Hsieh & Klenow(2009)提出的测算资源配置效率方法的基础上,突破了模型规模报酬不变的限制,提出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价值的离散程度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本文首先采用Levinsohn-Petrin(2003)半参数估计方法估计出行业的要素产出弹性,然后结合一个涉及异质产品的垄断竞争模型计算得到:若资本和劳动均为有效的配置,1998年我国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提高57.1%,而2007年将提高30.1%;此外,在这10年里,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10.1%,而劳动配置效率的改善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7.3%。与Hsieh & Klenow的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在计算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更加精确,并且可以单独地考察某个特定资源的配置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5+29 +2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2]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J].
陶长琪 ;
齐亚伟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 (01) :19-32
[3]   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 [J].
姚战琪 .
经济研究, 2009, 44 (11) :130-143
[4]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 [J].
李小平 ;
卢现祥 .
世界经济, 2007, (05) :52-64
[5]   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产业效率损失——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J].
赵自芳 ;
史晋川 .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0) :40-48
[6]   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 [J].
王志刚 ;
龚六堂 ;
陈玉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2) :55-66+206
[7]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8]   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李小平 ;
朱钟棣 .
管理世界, 2005, (04) :56-64
[9]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10]   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 [J].
刘伟 ;
李绍荣 .
经济研究, 2001, (01) :3-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