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68
作者
陶长琪 [1 ,2 ]
齐亚伟 [2 ]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
[2]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差异; FDI; 自主研发;
D O I
10.13653/j.cnki.jqte.2010.01.003
中图分类号
F092.7 [现代];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2 ;
摘要
本文结合TOPSIS理想解思想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对中国1987~2007年28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空间差异进行了测算,并从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差异的成因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技术效率的恶化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技术引进战略没有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R&D对技术效率的改善有正向影响,但其技术进步效应不强;R&D对外资的吸收能力较低,外资与人力资本的结合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生产率的改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3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2]   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 [J].
单豪杰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25 (10) :17-31
[3]   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 [J].
吴延兵 .
经济研究, 2008, (08) :51-64
[4]   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与中国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的经验分析 [J].
尹希果 ;
陈刚 .
国际贸易问题, 2008, (06) :89-97
[5]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 [J].
章祥荪 ;
贵斌威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06) :111-122
[6]   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 [J].
涂正革 ;
肖耿 .
管理世界, 2006, (10) :57-67+81
[7]   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J].
李小平 ;
朱钟棣 .
经济研究, 2006, (02) :31-43
[8]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 [J].
杨克泉 ;
吉昱华 ;
马松 .
国际经济评论, 2005, (04) :60-64
[9]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 [J].
颜鹏飞 ;
王兵 .
经济研究, 2004, (12) :55-65
[10]   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 [J].
朱平芳 ;
徐伟民 .
经济研究, 2003, (06) :45-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