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1978—2015):灵感还是汗水?

被引:128
作者
程名望 [1 ]
贾晓佳 [1 ]
仇焕广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空间相关性; 克鲁格曼质疑; 要素贡献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区市1978—2015年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增长核算法,测算了市场潜能、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34.86%),市场潜能次之(34.55%),再次是TFP(22.03%),最低是劳动力(8.56%)。根据"克鲁格曼质疑"的界定,对中国"增长奇迹"贡献率最大的是"灵感"因素,贡献率为61.93%,"汗水"因素的贡献率为38.07%。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确实主要依赖于"汗水",其贡献率达62.03%。但"汗水"的贡献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1990—2000年为52.41%,2001—2015年快速下降到21.93%,而"灵感"的贡献率开始占主导地位,达78.07%。就区域差异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灵感",欠发达地区更依赖于"汗水"。本文的核心结论是:1978年以来中国创造"增长奇迹"是高投入增长和高效率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依赖于"汗水"与"灵感"的双轮驱动,且越来越依赖于"灵感"。该结论并不支持"克鲁格曼质疑",且认为由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和商品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等"灵感"因素的增强,中国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4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J].
李小平 ;
李小克 .
经济研究, 2018, 53 (10) :82-96
[2]   中国地区要素生产率的变迁:1978~2016 [J].
李言 ;
高波 ;
雷红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 35 (10) :21-39
[3]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 [J].
蔡跃洲 ;
付一夫 .
经济研究, 2017, 52 (01) :72-88
[4]   1978—20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一个非参数分解框架 [J].
董敏杰 ;
梁泳梅 .
经济研究, 2013, 48 (05) :17-32
[5]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J].
蔡昉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1) :56-71+206
[6]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J].
潘文卿 .
经济研究, 2012, 47 (01) :54-65
[7]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J].
樊纲 ;
王小鲁 ;
马光荣 .
经济研究, 2011, 46 (09) :4-16
[8]   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 [J].
傅元海 ;
唐未兵 ;
王展祥 .
经济研究, 2010, 45 (06) :92-104
[9]   质疑区域生产率测算:空间视角下的分析 [J].
余丹林 ;
吕冰洋 .
中国软科学, 2009, (11) :160-170
[10]   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 [J].
姚战琪 .
经济研究, 2009, 44 (11) :13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