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

被引:242
作者
蔡跃洲 [1 ]
付一夫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 增长核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实证结果表明:(1)得益于后发优势,1978—201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较高,增长动力约1/3来自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而结构效应的作用仅为技术效应的1/5。(2)2005年以后,中外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后发优势逐步衰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迅速下降;而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并维持了较高的TFP增长率;该趋势在二、三产业尤为突出,这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结果。(3)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所属领域和"金融与保险"、"房地产"等细分行业技术停滞或倒退却积累了更大比重的要素,存在要素资源配置"逆技术进步倾向";要素驱动特征不断强化,至2014年才出现扭转迹象。宏观和产业TFP增长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短期内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将要素资源引导到技术和效率水平更高的细分行业,借助结构效应实现TFP增长;中长期则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动各行业技术进步。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88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 [J].
蔡跃洲 ;
张钧南 .
经济研究, 2015, 50 (12) :100-114
[2]   结构转变、资本深化与生产率增长 [J].
李文兵 .
中国科技论坛, 2011, (05) :121-126
[3]   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 [J].
姚战琪 .
经济研究, 2009, 44 (11) :130-143
[4]   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 [J].
王志刚 ;
龚六堂 ;
陈玉宇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2) :55-66+206
[5]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J].
孙琳琳 ;
任若恩 .
世界经济, 2005, (12) :3-13
[6]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7]   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 [J].
王德文 ;
王美艳 ;
陈兰 .
经济研究, 2004, (04) :41-49
[8]   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 [J].
黄勇峰 ;
任若恩 ;
刘晓生 .
经济学(季刊), 2002, (01) :377-396
[9]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增长的规律——由东亚增长模式的争论谈起 [J].
郑玉歆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 (10) :28-34
[10]   中美生产率比较 [J].
李京文 ;
李军 .
经济研究, 1993, (04)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