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连云港为例

被引:44
作者
史亚琪 [1 ]
朱晓东 [1 ]
孙翔 [1 ]
李杨帆 [1 ]
魏婷 [2 ]
机构
[1]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2]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关键词
经济-环境系统; GM模型; 协调发展; 动态评价; 连云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协调评价的模型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在应用方面多集中在现状评价,预测的案例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多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协调性评价,忽略了发展潜力这一重要变量。以连云港为分析案例,把发展潜力作为重要变量与发展水平变量相结合计算得到的综合发展指数纳入经济与环境协调评价模型中,并尝试根据系统历史与现状协调发展的演变规律运用GM(1,1)灰色模型预测系统未来的协调发展状态。现状评价与未来的预测结果表明:(1)1996—1999年连云港经济与环境系统从低级共生向环境资源的粗放利用转变;(2)2000—2006年,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快速调整期,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不断增强,协调程度较上一阶段变化稳定;(3)到2007—2009年,环境对经济的限制作用将又逐渐显现;(4)2010—2015年,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指数都相应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综合来看,1999年以后连云港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度均处于0°以下,说明连云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往往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应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速度和公平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4119 / 412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仿真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J].
李湘梅 ;
周敬宣 ;
张娴 ;
肖人彬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12) :2605-2613
[2]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一个基于自然资源基础的评价 [J].
谢高地 ;
甄霖 ;
鲁春霞 ;
章予舒 ;
肖玉 ;
曹淑艳 ;
刘春兰 .
资源科学, 2008, (09) :1349-1355
[3]   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 [J].
杨世琦 ;
杨正礼 ;
高旺盛 .
生态学报, 2008, (08) :4047-4056
[4]   区域经济发展与污水排放协调分析 [J].
王腊春 ;
霍雨 ;
朱继业 ;
李升峰 ;
高超 .
环境科学, 2008, (03) :593-598
[5]   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城市承灾经济协调性分析 [J].
张明媛 ;
袁永博 ;
周晶 ;
冯士森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 (03) :171-176
[6]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
吴玉鸣 ;
张燕 .
资源科学, 2008, (01) :25-30
[7]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 [J].
吴文恒 ;
牛叔文 ;
郭晓东 ;
常慧丽 ;
李钢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6) :853-861
[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J].
乔标 ;
方创琳 .
生态学报, 2005, (11) :211-217
[9]   基于污染损失率的连云港水环境污染功能价值损失研究 [J].
陈妙红 ;
邹欣庆 ;
韩凯 ;
刘青松 .
经济地理, 2005, (02) :223-227
[10]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宋学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1)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