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

被引:11
作者
杨世琦 [1 ]
杨正礼 [1 ]
高旺盛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受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农业大学区域农业发展中心
关键词
国家尺度; 区域农业系统; 协调度; 功效系数; 协调等级; 改良专家调查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区域农业系统协调是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以数理统计学上的方差、平均数和变异系数原理为基础,构建了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的理论体系,其突出优点是既考虑指标间集中性,同时又考虑了离散性,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理论包括协调度概念、功效函数、功效系数、协调函数、协调度、协调度变化区间和协调等级等,核心是协调度与协调等级。区域农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改进专家调查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共筛选出29个评价指标。选取19902003年资料,对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呈现上升发展趋势,1997年从失调转向协调,2000年从弱度协调转向低度协调,总体呈现好转状态。经济子系统的协调等级从1990年的极度失调1级逐渐上升到2003年的高度协调9级。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在19902000年,从1级上升至8级协调等级,2001年下降6级,2002和2003两年上升至7级。生态子系统的协调等级由1990年的为中度失调3级,上升到2003年低度协调7级。19901992年,系统失调是由于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均处于失调状态;19931996年,系统失调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处于失调状态,生态子系统是弱度协调;19972003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系统转入协调状态,其中经济子系统贡献最大,成为决定系统协调度高低的主要原因,此时生态和社会子系统对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发展农村经济,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047 / 405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农业生态系统协调度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 [J].
杨世琦 ;
高旺盛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2) :7-12
[2]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J].
周国富 .
中国岩溶, 2004, (01) :15-20
[3]  
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2003
[4]  
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 2003
[5]  
中国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 编, 1991
[6]  
中国网. 国家统计局小康研究课题组.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