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

被引:42
作者
李俊杰
李晓鹏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
关键词
高校; 精准扶贫; 武陵山片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G6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40106 ;
摘要
精准扶贫需要集全社会之力,高校的人才、智力、科研等方面优势如有效转化到地方,将会助力脱贫攻坚。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实践,总结高校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固化的几种模式,创新性地扩展了五力模型的内涵,提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五个着力点,最后对实践中发现的难点问题进行路径优化,以期提高扶贫效率,为高校参与集中连片区的脱贫工作作出有益探索。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竞争战略.[M].(美) 波特; 著.中信出版社.2014,
[2]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 [J].
程华东 ;
刘堃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03) :17-22+149
[3]   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内在机理与机制创新 [J].
李祥 ;
曾瑜 ;
宋璞 .
广西社会科学, 2017, (02) :201-206
[4]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J].
谢君君 .
复旦教育论坛, 2012, 10 (03) :66-71
[5]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J].
周晖 .
中国经贸导刊, 2011, (19) :72-73
[6]   三螺旋创新理论的主要贡献、待解决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J].
蔡翔 ;
王文平 ;
李远远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01) :26-29
[7]   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 [J].
马永斌 ;
王孙禺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5) :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