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界定——兼论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区分

被引:40
作者
廖宇羿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个人隐私; 领域理论; 信息自决权; 可识别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与个人信息保护在法律制度建构层面的进展相对比,在理论层面尚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存在争议,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问题。域外的相关理论演进表明,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在保护的价值基础上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个人信息保护的价值基础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于自身信息利用的控制。以此为标准进行检视,我国现有民事法律框架中的隐私权无法完全涵盖取向于积极利用和掌控的个人信息。通过借鉴德国确立信息自决权的经验,我国也应当从宪法所规定的人格尊严条款出发,勾连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之间的关系,从"可识别性"和"交互性"两个角度准确地界定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信息论视角下个人信息的价值——兼对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检讨 [J].
谢远扬 .
清华法学, 2015, 9 (03) :94-110
[2]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J].
赵秉志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1) :117-127
[4]   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 [J].
王利明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 (06) :68-75+199
[5]   个人资料保护之辩 [J].
马特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 (06) :76-84
[7]   无隐私即无自由——现代情景下的个人隐私保护 [J].
马特 .
法学杂志, 2007, (05) :21-24
[8]  
人格权法研究.[M].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78-7-300-16382-6
[9]  
人格权法.[M].王泽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宪法学.[M].焦洪昌;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