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

被引:55
作者
湛东升 [1 ]
孟斌 [2 ,3 ]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3]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关键词
居住空间; 就业空间; 集聚特征; 职住关系; 空间分析;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制度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组织也变得更为复杂,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缓冲区、最近邻层次聚类和Ripley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不同社会属性居民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总体上,北京城市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圈层分异明显。在各圈层内部,不同人群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比例亦存在相对差异;职住空间错位程度表明距市中心15 km左右是城市就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主导地位转化的分界线;职住平衡度整体上呈现出由内圈层到外圈层递减的趋势,但高收入阶层和年轻白领的职住平衡度相对较低。②不同人群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平民居住和就业均呈散点状集聚;年轻打工族居住和就业集聚区域紧邻,主要集聚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区域;高收入阶层居住呈现"小集中、大分散"集聚特征,就业集聚区多集中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和西北部区域;年轻白领居住集聚区呈现城市西部条带状和东部散点状相结合特征,就业集聚区主要在中关村和CBD为中心的两条轴状区域。③不同人群居住和就业空间集聚的尺度特征较为相似,呈现随距离增加"先增后减"变化趋势,但距离阈值存在差异。表现为高收入群体居住空间可选范围较小,一般平民就业空间可选范围较小,而年轻白领居住和就业空间可选范围均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607 / 161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通勤满意度空间差异分析 [J].
孟斌 ;
湛东升 ;
郝丽荣 .
地理科学, 2013, 33 (04) :410-417
[2]   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分析 [J].
张利 ;
雷军 ;
张小雷 ;
董雯 .
地理学报, 2012, 67 (06) :817-828
[3]   北京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空间分布、演变与聚居类型 [J].
谌丽 ;
张文忠 ;
党云晓 ;
余建辉 .
地理研究, 2012, 31 (04) :720-732
[4]   南京市区就业空间布局研究 [J].
王波 ;
甄峰 .
人文地理, 2011, 26 (04) :58-65
[5]   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 [J].
刘霄泉 ;
孙铁山 ;
李国平 .
地理研究, 2011, 30 (07) :1262-1270
[6]   上海市产业空间分布的密度梯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J].
秦波 .
人文地理, 2011, 26 (01) :39-43
[7]   阶层化背景下的就业空间——以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为例 [J].
林耿 ;
王炼军 .
地理研究, 2010, 29 (06) :1069-1082
[8]   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 [J].
曾海宏 ;
孟晓晨 ;
李贵才 .
人文地理, 2010, 25 (03) :34-40
[9]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群体空间自相关分析 [J].
余建辉 ;
张文忠 .
地理研究, 2010, 29 (05) :820-829
[10]   转型期广州城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的空间关系及其变迁 [J].
周素红 ;
刘玉兰 .
地理学报, 2010, 65 (02) :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