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分析

被引:45
作者
张利 [1 ,2 ]
雷军 [1 ]
张小雷 [1 ]
董雯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区; 因子生态分析; 乌鲁木齐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1 [城市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利用2011年上半年乌鲁木齐街道一级统计和调查数据,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乌鲁木齐进行社会区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社会区形成的主要因子有6个,即:①少数民族人口,②知识分子,③普通工人及退休人员,④机关干部、高级管理与服务人员,⑤疆外流动人口,⑥农业人口。通过聚类分析法将乌鲁木齐划分为6类社会区,即:①民族混居区,②知识阶层聚居区,③一般工薪阶层与退休人员居住区,④人口密集的机关干部、高级管理与服务人员聚居区,⑤疆外流动人口聚居区,⑥远郊农业人口散居区。并据此建立了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以扇形和多核心结构为主,同心圆结构不明显。乌鲁木齐现有的城市社会空间格局是在其自然本底条件基础上,经过250多年的历史发展,在社会经济因素、宏观政策和城市规划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17 / 82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演化及其当代启示 [J].
黄达远 .
西北民族研究, 2011, (03) :70-77+135
[2]   南京城市社会区空间结构——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因子生态分析 [J].
徐旳 ;
汪珠 ;
朱喜钢 ;
李唯 .
地理研究, 2009, 28 (02) :484-498
[3]   转型期我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治理 [J].
黄晓军 ;
李诚固 ;
黄馨 .
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 (01) :67-73
[4]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回顾及进展 [J].
徐旳 ;
朱喜钢 ;
李唯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1) :93-102
[5]   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 [J].
冯健 ;
周一星 .
地理学报, 2008, (08) :829-844
[6]   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J].
庞瑞秋 ;
庞颖 ;
刘艳军 .
经济地理, 2008, (03) :437-441
[7]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J].
刘苏衡 ;
张力民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03) :84-87+93
[8]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 [J].
李健 ;
宁越敏 .
地理科学, 2008, (01) :124-130
[9]   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从业人员的社会空间分异 [J].
魏立华 ;
丛艳国 ;
李志刚 ;
闫小培 .
地理学报, 2007, (04) :407-417
[10]   转型时期广州市社会区分析 [J].
周春山 ;
刘洋 ;
朱红 .
地理学报, 2006, (10) :1046-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