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与中国国民收入的高储蓄倾向

被引:74
作者
徐忠 [1 ]
张雪春 [2 ]
丁志杰 [3 ]
唐天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银行
[2]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关键词
储蓄率; 公共支出; 政府赢利性动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12.4 [财政收入、支出]; F124.7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F832.2 [银行制度与业务];
学科分类号
020203 ; 0201 ; 020105 ; 1201 ; 020204 ;
摘要
将国有企业从"企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与"政府部门"合并为"公共部门",其储蓄率称为"公共部门储蓄率";并将非国有企业与居民合并为"私人部门",其储蓄率称为"私人部门储蓄率"。据此提出的中国高储蓄率的公共财政假说认为:2000年以来中国储蓄率持续高涨,是由政府的赢利性动机及其对公共财政职能产生的挤出效应推动的,并带来了公共支出的不足。结果,居民和非国有企业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利用我国1996—2006年30个省面板实证检验的结果验证了此假说。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7+222 +22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高等教育改革、预防性储蓄与居民消费行为 [J].
杨汝岱 ;
陈斌开 .
经济研究, 2009, 44 (08) :113-124
[2]   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 [J].
何立新 ;
封进 ;
佐藤宏 .
经济研究, 2008, 43 (10) :117-130
[3]   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 [J].
丁菊红 ;
邓可斌 .
经济研究, 2008, (07) :78-89
[4]   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基于中国农村居民的实证研究 [J].
易行健 ;
王俊海 ;
易君健 .
经济研究, 2008, (02) :119-131
[5]   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J].
王弟海 ;
龚六堂 .
金融研究, 2007, (12) :1-16
[6]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J].
李扬 ;
殷剑峰 .
经济研究, 2007, (06) :14-26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 [J].
张明 .
世界经济, 2007, (04) :86-95
[8]   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 [J].
李扬 ;
殷剑峰 ;
陈洪波 .
财贸经济, 2007, (01) :26-33+128
[9]   减少企业与政府储蓄调节经济失衡的一步活棋 [J].
汤敏 .
中国发展观察, 2006, (09) :14-16
[10]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 [J].
任若恩 ;
覃筱 .
经济研究, 2006, (03) :67-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