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

被引:74
作者
任若恩
覃筱
机构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居民储蓄率; 个人储蓄率; 可支配收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7.12 []; F832.22 [储蓄];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储蓄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居民储蓄率。然而,目前中国国内使用的所有储蓄率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国际惯用的储蓄率在计量方法和统计口径上不一致,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当前的储蓄率是不可比的。本文首次使用美国NIPAs中的储蓄率计量方法和口径,重新测算了中国1992—2001年十年间的居民储蓄率,并对相应年份的美国储蓄率作适当调整,得到了目前中美最为可比的居民储蓄率。结果表明:第一,1992—2001年中美两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的差异由25.60%降至15.87%,降低9.73个百分点,中美两国储蓄率之间并不存在普遍认为的高达30%的差异。第二,1992—2001年中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由29.32%降至22.69%,其中,2000年和2001年的储蓄率甚至低于20%。因此,本文认为,再用30%—40%这样异常高的数据来表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是不合适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81+102 +10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政府储蓄的形成:从财政收支角度所作的考察 [J].
刘家新 .
财经科学, 2002, (01) :46-51
[3]  
中国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 2004
[4]  
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孙凤著, 2002
[5]  
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M]. 中国金融出版社 , 魏加宁主编, 2002
[6]  
国际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刘洪主编, 1999
[7]  
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臧旭恒,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