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被引:115
作者
席建超 [1 ]
王新歌 [1 ,2 ]
孔钦钦 [1 ,2 ]
张楠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土地利用; 空间演变; 野三坡旅游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083306 ; 0903 ;
摘要
旅游村落在旅游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3个旅游乡村聚落为例,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业诱导下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因区位条件的差异,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差异,距离核心景区越近的村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旅游功能愈加完善,村落风貌格局变化愈大。其中,苟各庄村用地容积率由0.17提高到0.44,但村落原真性破坏最严重,原真性指数为仅为0.048,是3个村子最低的,其旅游功能也最完善;刘家河村落土地扩张规模最大,建设用地由173564 m2扩展到341128 m2,增幅达到96.54%,村落的原真性相对保持稳定,为0.566,旅游功能相对完整;上庄村是原真性保持最好的村落,原真性指数则高达0.942,但是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则最低,但其旅游功能也最单一。显然,在具体空间形态上,3个村落也表现为"现代城镇"—"半城镇化"—"传统村落"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型"、"飞地开发型"、"原地利用型"3种空间重构模式。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基本空间单元,这3个乡村聚落发展模式隐含着旅游地传统乡村聚落"旅游化"空间演变的阶段形态,这种空间模式在国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31 / 54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 [J].
龙花楼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2) :131-138
[2]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J].
龙花楼 ;
李婷婷 .
地理学报, 2012, 67 (02) :201-210
[3]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J].
席建超 ;
赵美风 ;
葛全胜 .
地理学报, 2011, 66 (12) :1707-1717
[4]   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 [J].
王云才 ;
Patrick MILLER ;
Brian KATEN .
地理学报, 2011, 66 (04) :525-534
[5]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J].
龙花楼 ;
刘彦随 ;
邹健 .
地理学报, 2009, 64 (04) :426-434
[6]   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 [J].
钟在明 .
农业经济, 2008, (06) :57-58
[7]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7, (06) :563-570
[8]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J].
王成新 ;
姚士谋 ;
陈彩虹 .
地理科学, 2005, (03) :3257-3262
[9]   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 [J].
程连生 ;
冯文勇 ;
蒋立宏 .
地理学报, 2001, (04) :437-446
[10]   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 [J].
薛力 .
城市规划, 2001, (06) :8-13